廉政文化 | 古代长城的诗歌意象

发布时间:2024-08-29 浏览量:2105 点赞: 0 收藏

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,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历史进程,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。诗言志,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。作为传承长城文化的重要载体,古代关于长城主题的诗歌,记录了长城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步伐,书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、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,同时也蕴含着守望和平的时代精神。


饮马长城:反对战争、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


长城作为诗歌意象,可以追溯到秦朝民歌《长城谣》:“生男慎勿举,生女哺用脯。不见长城下,尸骸相支柱。”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,凡万余里,民怨劳苦,这首《长城谣》用直白的语言控诉战争,暗含了对和平的渴望。它也直接催生了汉乐府歌行体名篇《饮马长城窟行》,这一古题被后代诗人传承下来,宋人郭茂倩编《乐府诗集》,收录同题诗达17首之多。《饮马长城窟行》全诗采用对话形式,前半段写役卒和长城吏之间的对话,“男儿宁当格斗死,何能怫郁筑长城”是他们的抱怨,也是发自心底的呼声;后半段是役卒和妻子之间的书信对话,引用了《长城谣》,表达了夫妻间“结发行事君,慊慊心意关”的一往情深,催人泪下。


此后,历代诗人将建功立业、怀家思归、同情民生、渴望和平等更为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,从而使《饮马长城窟行》成为经典的乐府古题。这些诗词也激起了人们的共鸣,是对战争的无尽控诉和对和平的无限渴望。


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,以战止战、以防御消弭战争是重要军事思想,修筑长城并不是害怕战争,而是要化解战争,增加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成本,从而守护和平。因为游牧经济具有天然的非自足性,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,贸易和掠夺是主要手段。当战争被长城这一防御系统抑制,游牧铁骑不能越过长城,长城两边就会通过朝贡、和亲、贸易等和平方式进行经济互补。


战争走了,来的就是和平。比如,长城线上的著名雄关雁门关,地处南北通衢、东西要路,是商旅贸易和民族交融的重要通道,有“旱码头”之称。明代边将方逢时《塞上谣》对此有生动描写:“雁门东来接居庸,羊肠鸟道连崇墉。关头日出光瞳昽,于今喜见车书同。商旅夜行无春冬,南金大贝辇相逢,越罗楚练纷蒙茸。车频脂,马频秣,朝关南,暮关北。胡姬两两颜如花,入市时能歌贾客。”这首诗很好理解,描写了雁门关长城一带民族和好、商旅往来、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。伴随战争、互市、通婚的,是一次次民族大融合。各民族之间的碰撞交流,在各自的经济生活、社会制度、风俗习惯、语言文字等方面发生变化,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,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。


身作长城: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


长城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,也就是中原王朝叙事中的边塞。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极盛,长城主题的诗歌也极为丰富。


唐代的疆域极其辽阔,已经越过了长城一线,诗人笔下的长城也不再是具体的建筑,而是一种文学意象,将战场的悲壮、大漠的壮观、国家的强盛等与长城雄关联系了起来,获得了历史的纵深、艺术的升华。其中,诗人强烈的反战情绪与舍身报国的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,使得“当须徇忠义,身死报国恩”“昔日长城战,咸言意气高”等忠义精神与爱国情怀充溢其间,把个人英雄气概与牺牲精神比作长城,赋予长城内在的精神气韵。


王维《燕支行》的“誓辞甲第金门里,身作长城玉塞中”、杜牧《咏歌圣德,远怀天宝,因题关亭长句四韵》的“广德者强朝万国,用贤无敌是长城”,更是强调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,国之栋梁就是国家的根基,就是维护国富民强的基本力量。这种比拟,影响至为深远,尤其是近代以来每遇外敌入侵,长城就成为全民族团结御敌的精神象征,鼓舞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抗击侵略。


修筑长城的目的本身就是止战,是和平。到了宋代,内忧外患,风雨飘摇的南宋江山更是引起爱国诗人无尽的忧思。韩翃《寄哥舒仆射》中的“万里长城家,一生唯报国”、徐九皋《送部四镇人往单于别知故》中的“马饮长城水,军占太白星。国恩行可报,何必守经营”等诗句,都借长城抒发着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。


爱国主义: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


宋代最著名的爱国诗人是陆游。他一生写了一万余首诗词,抒发了气壮山河的报国之情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长城是抵抗胡人南下的最为有力的军事设施,自然也就成了陆游用来鼓舞抗金斗志和抒发爱国激情的常用意象。


陆游曾亲临抗金前线,37岁那年,他在镇江府任通判。时右丞相张浚都督江淮各路军马,往来于建康、镇江之间,但不久兵败,收复故土的希望化为泡影,对陆游的打击尤大。后来他几次亲临宋金对峙的大散关前线,研究抗敌策略。到晚年,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陆游,62岁时又挥动凌云健笔,作《书愤》一诗:“早岁那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!”全诗扣住一个“愤”字,追述早年北望中原的壮志雄心,怎奈世事多艰,主和派苟安江南,贻误战机,失去千载难逢的机会。他自诩为“塞上长城”,只是令人痛心的是,志未酬,鬓先衰。


陆游的诗词中,还有很多借长城上著名关城来抒写胸臆的诗,这些也是陆游的长城诗意象。如雁门关,最有名的一首是《夜游宫·记梦寄师伯浑》:“雪晓清笳乱起。梦游处、不知何地。铁骑无声望似水。想关河,雁门西,青海际。睡觉寒灯里。漏声断、月斜窗纸。自许封侯在万里。有谁知,鬓虽残,心未死。”这是一首记梦词,上阕写梦游,下阕写梦醒,梦境与现实的错位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,徒生无限感慨。


记梦诗词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,看似荒诞,实则悲凉。据清人赵翼统计,陆游的记梦诗词有99首。《楼上醉书》中也出现了长城关隘松亭关:“丈夫不虚生世间,本意灭虏收河山;岂知蹭蹬不称意,八年梁益凋朱颜。三更抚枕忽大叫,梦中夺得松亭关。”睡梦中听到收复沦陷已久的松亭关的消息,高兴地大叫起来,诗人收复河山的心愿是多么迫切强烈。爱国主义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,是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,陆游长城诗歌是诸多爱国诗作中的美丽浪花。


长城诗歌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,代表了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的精神,这些诗篇总是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。“把我们的血肉,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”,每当强敌入侵,我们就会爆发出强烈的保家卫国、抗争到底的爱国情怀和敢于亮剑、勇于献身的斗争精神。这也是鼓舞当代国人继续发愤图强的动力源泉。如今,我们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,就是要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传承下去,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:“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”,涵养文化自信,振奋民族精神,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。


一审:李佳扬

二审:唐   倩

三审:王志明

来源:中央纪委网站 赵威